close

親愛的寶貝上學去 !!


孩子不愛唸書怎麼辦???


留意孩子的人際關係


如何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


 給情緒留一個空間


教導孩子勤勞與儉樸
處罰孩子應有什麼原則??
兒童劇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幫助??


 老師對孩子不公平該如何處理 ??


--------------------------------------------------------------------------------


親愛的寶貝上學去 !!


開學了,每個孩子都向前邁開成長的步伐。


經過漫長的暑假家長總會擔心呵護中的寶貝是否能適應學校。


因材施教多方面引導,站在孩子的高度做衡量,和孩子討論


想法及問題,讓小孩學習解決問題,為自己準備書包、文具


用品及日常生活作息規劃。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差異性,


陪伴孩子在成長路上,欣賞鳥語花香,快樂的上學去。


新手上路,總會較生疏。根據統計約有六成的小孩會害怕入學


,主要原因是環境陌生、害羞、緊張、擔心與同學的相處、


怕老師兇、打人罵人、怕功課多、太難等壓力。大部份的


學生能自行應付及解決困難,仍有少部份有學習困難的孩子。


純粹由於懶惰,而使學習適應不良的情況較少必須了解原因,


比如生理方面:聽覺、視覺障礙、營養不良、慢性病、過胖


或注意力無法集中。心理問題:家庭因素、不受重視或


過度溺愛、父母不和被虐待及班級適應不良等。


應正視問題所在,協助孩子尋求管道。


當孩子碰到問題時要保持支援與重視的態度,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示範有彈性的問題解決方式。孩子總會有些情況處理不當,


不要一昧糾正、責怪、否認。缺乏耐心的教導,他會停止嘗試,


對自己產生懷疑及失去信心。


快樂是學習的動機,多親近孩子和小孩子玩味,你也可以學習到


小孩的純真可愛、勇於嘗試、善良不計惡、凡事充滿新鮮感。


你已多久喪失這一份童年的感覺呢?放下身段花點心思,


讓親子迎攜手迎接上學「快樂頌」。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孩子不愛唸書怎麼辦 ???


 許多家長常向老師訴苦,我的孩子很不喜歡唸書,


不知原因出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在刻板的教育與沉重的壓力下,不愛唸書的孩子真是愈來愈多


歸究原因,可能具有以下這些因素:


    一、大人只給予壓力,卻不給予鼓勵、支持


孩子表現良好時,父母認為是理所當然;


表現不佳時,則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他。


如此,孩子欠缺向上的動力,自然不願意努力。


    二、時間不夠用


老師每天已經規定了許多作業,爸媽又常買一些測驗題


的參考書,或送孩子去才藝班,導致孩子時間不夠用。


為了應付功課與額外的作業,他可能已經耗盡精神、


睡眠不足,上課就更難專心,因而形成惡性循環,


難怪孩子打從心底討厭唸書。


    三、基礎不佳影響後來的學習


不少孩子對於以前學的都弄不懂,他又怎麼能瞭解更


深入的課程呢?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現在成績不佳,


就加以責怪,卻不幫他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尋求解決


之道,例如找老師商量,以加強孩子的基礎學習。


    四、父母干預太多


孩子在唸書、做功課時,有些父母特別喜歡在旁「關心」


,送水果、送點心,叨唸著說:「字要寫工整一點」、


「這個寫錯了」、「那個超出格子,好難看。」


這樣一來,將使孩子覺得讀書、寫功課是件令人不愉快的事。


以上的錯誤,常在父母不自覺中犯下。


如果能找出原因,並予以改善:多給孩子肯定、鼓勵;


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也別為他安排太多的額外課程、


作業;協助他打好基礎;不要給他太多干預,要選對時間關心他


,並運用正確的方法、適當的語句……。


如此一來,相信能有所改善。假使孩子不愛唸書的原因,


並不出於討厭學習,而是他的心理因素所導致,


例如,在學校人際關係欠佳、家庭氣氛不融洽……,


家長便要從心理層面為他紓解了。                


                                                            福誠附幼稚園  教師黃珮綺
-------------------------------------------------------------------------------------


留意孩子的人際關係


現在的年輕人少有「多子多福」的觀念,而且職業婦女


日趨增加,新組成的小家庭又沒和老人家住,孩子一多,


托帶不方便,也難照顧得周全,不少的小家庭在


「重質不重量」的情形下,決定只生一個孩子。


    問題是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不同。


家裡有兩個孩子時,他們互相之間從小就可以學到禮讓、


合作、妥協、為別人想……等等各種與人相處的方法。


但只有一個孩子時,除非常跟別人家的小孩在一起,


他們的學習機會真是少之又少。這樣的孩子通常都要到上


幼兒園時才有機會學習社會生活。不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


在家依賴父母,到學校依賴老師,即使在團體裡,他們也


只按著老師的話活動,沒有心思也沒有太多的機會和


小朋友交誼。所以他們真正要學習與人相處,


恐怕要等到上小學以後了。


    這時候父母如果用心仔細觀察孩子,你會發現孩子在


無意間做出很多自私的可笑行為。如放學後他的要好朋友


跟著他到家裡玩,他進了家門就跑去開冰箱倒開水或


飲料喝,但見他只顧自倒自喝,不會想到應該招呼朋友喝。


這時如果有人從旁提醒,他會很不好意思地笑一笑,馬上


倒一杯請朋友喝。


如果沒有人提醒呢?朋友心中一定不愉快,覺得他吝嗇又自私


,而他自己卻全然不自覺。因為他從小在沒有兄弟姊妹的家庭


長大,要喝飲料自倒自喝是理所當然的。他怎麼會知道不招呼


朋友喝,是不禮貌,不友愛,是會使人起反感,會惹人討厭的呢?


如果為這一類無意識的小動作、小事情而得罪了朋友,


建立不起友誼,那不是很大的損失嗎?


小孩子的社會人緣很要緊,人緣不好處處受排斥。


如果被拒絕參加遊戲或受人冷落,他的學校生活一定不快樂,


對學校和其他學習活動也不會積極,不會有興趣了,


影響之大有時叫我們很難預料。


    所以關心孩子的父母,應該隨時留意孩子的人際關係,


除了該提醒時不忘提醒之外,也可以積極地做一些示範,


使孩子領會如何關心別人,怎麼樣幫助朋友。


例如朋友到家裡玩,回去時忘了他的空飯盒,媽媽應該


幫他洗一洗,不要讓它放到明天發臭,那實在不衛生啊。


如果朋友回去時天氣突然轉冷或轉陰,媽媽可借給他一件衣服


或一把傘,甚至親自打傘送他回去。


小小一份關懷和一個小動作,都能暗示孩子如何對待朋友,


如何與人相處。人際關係好的孩子精神快樂,性情也容易開朗


,長大以後在成人社會也才會受人尊重,受人歡迎。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如何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 ???


具備學習的能力,對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


該如何為幼兒奠定這方面的基礎呢?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快樂的學習」。


快樂的學習,包括以下這些內涵:


一、孩子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及充分的生理發展


孩子假使經常生病、感到不舒服,又如何能好好的學習呢?


而且五歲之前的孩子,生理成長最為迅速,


因此,應該讓他多動、多跑、多跳,如此才能讓他在生理上


逐步開發出新的能力,並且對自己更加肯定。


相反的,父母若忽視這類體能活動,要求孩子長時間靜靜


坐著學習,不但孩子受不了,更會因屢遭挫折,而使孩子


喪失自信。另外,生理發展的經驗,都是他學習的基礎。


怎麼說呢?例如,他要學習「合作」此一抽象概念時,


若沒有親自和別人有過合作的體驗,


自然很難瞭解合作是什麼?它的重要性何在?


二、給予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及自由的探索空間


幼兒教育其實就是環境的教育,環境中的刺激愈多,


孩子學習的誘因也愈強。不過,父母必須避免給予孩子


太多的指令,要求他照著你的模式去做,或達成特定的效果。


最好能讓他自由探索、玩耍,當他需要你的援助時,


再給予適當的引導。


三、讓孩子得到成就感,建立自信


當孩子能在活動中增長自信心,他自然會更樂於做新的嚐試


與探索;所以,請多多給孩子讚美、鼓勵。不過,


稱讚的方式必須具體,避免流於空泛,而導致孩子自我膨脹。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三點,相信孩子必然能夠快樂的學習、成長。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給情緒留一個空間


 人們常不知自己情緒的起伏,而無法掌握自己情緒發作,


有時免不了指桑罵槐,藉題發揮,或找個親近的朋友、親人出氣。


被這種惡劣情緒反彈的人,如果不明就裡,常會如墜五里霧中,


不明白這個怨氣因何而來,而受到這種壞情緒的感染也弄得


烏煙瘴氣,心中惱怒難息,所以一個小小看不見的情緒,


真會造成一場人間心理糾紛呢!


    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對身邊的人任意發洩是不公平的,對自己


也不厚道。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對於負向的情緒,


不需要自責,但要自知,要明白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原因何在,


才不至於遷怒到不相干的人或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本身不成熟,


情緒不穩定,或有酗酒、吸毒等不良行為,讓孩子時時處在不知


何時會被打罵,或遺棄的不安全感的警戒狀態,對孩子人格的發展


是莫大的傷害。根據心理學家的長期追蹤調查發現,


在暴力、不講理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往往有崇拜假權威、


偏好暴力的強烈傾向;


在群我人際關係上,更經常處於被排斥的情況。


尤其,孩子在童年時期的經驗,是構成人格的基本素材,童年所經驗


的不平和敵意,會深深植入思想的核心,隨時轉移到待人處世上,


造成他日後在人際關係的適應不良。


    許多父母在情緒失控時管教子女,最後反而失去了親情。


因此,想要子女學會不再情緒化,不以哭鬧取勝,不再有攻擊性行為,


父母就應做示範教育,而不是不知不覺中反其道而行。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應教育子女學習互相尊重,互相忍讓,


進而學會互愛和包容。


父母教孩子有禮貌,處事能替別人著想,正是給予孩子面對未來人群


的最佳動力。另外,有一部份的父母之所以虐待孩子,並不在於孩子


犯了不可原諒的錯。


多半還是來自於他們自己工作的挫折,所引發的情緒轉移。


因此,在你察知情緒已被孩子挑起時,應該迅速的遠離他們,


以免狂暴的怒氣一發不可收拾。等你調整好自己,


情緒冷靜下來之後,再和孩子討論。


    情緒需要用不傷害別人的方式宣洩出。


例如:找個可信賴的朋友說出來,或在日記本上記下,這是屬於


比較直接的方法;比較間接的方法可藉由做家事或運動當中,


讓情緒發洩出。


或者藉助宗教信仰,把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釐清不必要的憂慮


,使心靈有所慰藉。另外,多涉獵一些親職教育的知識,


或與親友談論教養之道,聽聽他們育兒的經驗、教養的妙招,


或者他們是以何種方法理智的化解自己的情緒。


為人父母應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避免停留在不具建設的


情緒中。同時也要讓孩子學習健康的情緒抒發方式,


不要讓情緒虐待、失控的情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現今的社會,隨時都須面對人生的各種問題,平時更應學習


獨立思考,自我調適的能力。


成熟的人,知道必須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


如果我們能恰當的疏導情緒,才能做情緒的主人,而不為它所控制


,孩子也自然的學習到如何處理他的情緒。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教導孩子勤勞與儉樸


勤勞,是最基本的「有為」;


儉樸是持續「有守」,一個人必需具備這兩項品格,才有生存的條件。


勤勞,很多人好像很少再提及了,大家總是很重視休閒,玩樂;


對於工作,對於家務,只是做一種必須性的交代,反正需要工作賺錢


、需要生活嘛!把該做的事做到能夠交代的程度,便覺得很不錯了。


然而這樣的心態是不正確的,一個人實在應該養成一種「勤」的


好習慣,同時由這個「勤」當中,去體會勞動的美和快樂及充實感,


更要從勞動中去學習與進步,這樣生活才會快樂!


否則,得過且過,如此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勤勞的美德實在太重要了,也是做人的基本人格,


父母千萬不可輕忽。看看現在的情形,生活條件富裕,物質水準


提高,孩子數量又減少,種種的趨勢,導致父母親不但不要求孩子


勤勞,反而是在不自覺中,養成孩子懶散的習性。


例如,父母總是因為太過寶貝孩子,或是認為孩子年紀小還不具


做事能力,笨手笨腳的,容易惹麻煩;


年長一點之後,又只要孩子多做功課、多唸書,什麼都不讓他們去做


,結果,原本很有好奇心、很有做事意願的孩子,被潑了冷水,


慢慢的,他就什麼也不想做了,懶散的習氣也自然形成,


變成人格中的缺陷,反而害了孩子呀!


    所以說父母一定要從孩子幼小時,就注重養成勤勞的習慣,做法


其實很簡單;孩子原本都很有嘗試做事的意願,當他們想做時,


就讓他們盡量去嘗試,儘管他要費時,或做出來的結果可能很悽慘,


還得需父母去收拾殘局,父母必須知道這是學習的過程,


要能給予寬容,然後再實質鼓勵,引導孩子進步,


那麼孩子不但會愈做愈好,也能體會到做事的快樂,而很愛做事。


    另外,父母還需逐漸要求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


摺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間,然後再擴及家庭,也就是要孩子體認到


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必須為家中的事付出一分心力,幫忙洗碗


、掃地、拖地…。這樣,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起,孩子不但


學得很多,養成了做事的能力,也形成了勤勞、愛做事的習慣。


    儉樸的人貪慾少。仔細想想,在流行的潮流中,盲目的消費、


購物,不僅是一種浪費,更可能會引發不良的後果。


所謂不良後果,指的是一個人在不自覺中,心中的物慾被擴張了


,到時候,物慾變得過多,而且靠自己的能力又無法滿足,


那麼要他返回儉樸,將會十分困難、痛苦,於是就極可能陷入


罪惡的淵藪中,導致不得不去作奸犯科的後果。


因此,父母應該多重視孩子在物質慾求問題,從小就培養他


儉樸的性情。也許有的父母會說,在物質如此豐厚的社會,


要教導孩子儉樸,是何其困難!


其實最主要的,是從小讓他生活在一種儉素的環境中,而父母


也都能安於簡單的生活,並且避免用物質來滿足小孩,


或是當做「愛」的替代品,這樣,孩子自然能養成一種儉樸的


性格。當孩子踏出家庭之後,看到五光十色的社會,聽到朋友


之間競相在物質方面做比較,也許會迷惑,甚至受到誘惑,


但是,因為小時候根性已定,所以,只要在有所偏差時,


父母能予以提醒,如此,孩子應該就能自我控制了。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處罰孩子應有什麼原則 ???


 很多人總是主張不要處罰孩子,然而,這樣孩子豈不是會


無法無天嗎?到底應如何才對呢?


所謂的不要處罰孩子,其實應該是不用責打、責罵的方式,


來對待孩子,更不該因為父母本身心情好壞,而忽晴忽雨,


情緒佳的時候,孩子做錯也沒關係,情緒惡劣時,


孩子沒做錯也遭殃。


    的確,許多人提倡愛的教育,用愛心來引導孩子,


然而在愛的教育原則下,當孩子做錯時,並非絕對不能


採用處罰的方式,只是處罰必須有原則,


也必須避免傷害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至於處罰孩子該有什麼樣的原則呢?


一、父母本身應先達成共識


兩人要有一致的處罰原則,不要在孩子做錯時,母親說要罰,


父親卻說沒什麼關係;或是父親說要罰,母親卻包庇孩子。


此外也不要因為某個孩子比較得人疼愛,當他犯錯,


就罰得比較輕,某個孩子較不得人喜愛,當他犯同樣的錯誤時


,就罰得比較重。


還有就是先前所說的,父母不應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


而影響處罰的原則。


二、處罰應說明原因


有時孩子做錯了,自己卻不曉得到底錯在哪裡?


甚至不知道自己錯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處罰他,


又不說明原因,孩子將覺得莫名其妙,


也可能對父母埋下怨恨的種子。


而且處罰的用意本來就不在發洩父母的怒氣,而是使孩子


明白事理,所以說明為什麼處罰孩子,是絕對必要的。


三、避免打罵孩子


說到處罰,許多父母馬上就想到「打」和「罵」,


事實上,處罰與打罵並不能畫上等號。


處罰可以採用溫和有效的方式,例如罰孩子不准看他喜愛


的電視節目,取消孩子選取某樣玩具或文具的權利等等。


    處罰並非不能採用,重要的是必須切實掌握原則才行。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如何與孩子做良好的溝通


  溝通,並不是講道理,許多父母可能誤會以為和孩子溝通


,就是要他們聽懂爸媽想講的,並能做到爸媽的要求。


其實,真正的溝通並不是如此,而應該是讓孩子瞭解大人


世界的社會準則,同樣的,大人也該瞭解小孩的內心感受。


    良好的溝通可由以下的各方面做起:


一、以孩子能明白的話語跟他說話


孩子還小,所知道的語彙還不夠多,認知能力也有限,


因此,要用 他易於瞭解的方式跟他談,同時,


在態度上必須讓他感覺到受尊重。


二、每天留一段親子的談心時間


二十分鐘也好,十分鐘也好,由父母跟孩子說說今天的感受


,如上班 途中有什麼發現,工作上有什麼趣事啦,


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可以與你交心。


然後引導孩子也說出他的感受,孩子在訴說時,父母應專注


的聆聽,不應心不在焉,也不應一邊做事一邊聽。


對於孩子所說的,其中有趣的要與他分享,有挫折的,


要幫他找出問題,提供他解決之道,千萬不能予以責罵或取笑。


三、瞭解孩子的喜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會熱衷於某些事情,


例如:熱衷打棒球,喜歡上某些棒球明星;


熱衷於看漫畫,喜歡某些漫畫偶像,這些都是自然的。


父母不必太過擔心,更不需為此而禁止孩子,


只要能瞭解他們的喜好,孩子將會願意與你分享他的想法,


你也可以藉此把孩子的喜好,導向正向發展。


 孩子並不是那麼難以溝通,只要你願意,他們是很期待與


父母做好朋友的,並且樂於接受父母的引導。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兒童劇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幫助 ???


兒童劇的定義是內容符合於兒童經驗,而且受到兒童喜愛


的戲劇。所以,即使演出者是大人,仍舊充滿了熱鬧活潑


的氣氛,表達的東西也是淺顯生動的,


家長並不需要擔心孩子會看不懂。


至於兒童劇的目的,本來就是為孩子帶來歡樂,並促進


孩子成長。而孩子除了能從自己欣賞劇情中,得到許多


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他更能從看戲的過程,經驗到「欣賞別人」


的樂趣。因此,爸媽只要把孩子帶到演出地點,讓他全心融入,


他應該就能有所體會。倒是事先解說劇情,


或是根據劇情來說道理,很容易扼止了孩子的欣賞興趣。


反而是在看完戲之後,孩子如果有什麼感動、體會想和爸媽


分享,這時,爸媽就得專注傾聽了。另外,假使孩子因為有趣的


情節,引發出「我也想演演看」的興趣,那麼,不妨和他一起來


嘗試這新鮮的經驗吧!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訓練表現力、


表達能力,又可以體會到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經驗,


同時體驗被人欣賞的快樂與成就感。


至於孩子在看戲時吵鬧的問題,如果他體會到表演者需要被尊重


,欣賞者也有權利不受干擾,他就不會這麼做了。


當然,孩子若真的很小,難以瞭解這層道理,可事先用他能


明白的例子與言語,教導他必要的禮節,並在他置身劇場時,


讓他實際學習。


看兒童劇是一種最佳的親子活動,也是最佳的兒童成長媒介。


                                                                             福誠附幼教師  黃珮綺



-------------------------------------------------------------------------------------------


老師對孩子不公平,該如何處理 ??


    孩子抱怨在學校老師對他不公平的狀況,許多家長立即的


反應就是「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傷害我的孩子?」


「為人師表者怎麼可以這樣不公平?」


於是十分情緒化的,隨著孩子不平的情緒,指責老師的不對,


甚至跑到學校找老師理論。


    這種方式往往使得老師與孩子的關係更為緊繃,


對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非但一點幫助也沒有,


更會引發嚴重的問題。因此,家長一定要避免情緒化。


首先,向孩子問清楚狀況,由於每個人都有嫉妒心,都希望


得到老師的重視,因此當孩子覺得老師不公平的時候,不見得


是老師真的不公平,而是孩子太敏感,或是當他希望被注意時


未受到注意,而引起的心理反應。


父母若能好好問清楚當時的狀況,判斷出孩子究竟是真正受到


不公平的待遇?還是一種嫉妒心理?然後再根據狀況予以疏導。


    像是孩子並未受到輕忽,而是他心裡如此認為,這表示孩子


的心中潛藏著某些問題,父母必須儘快找出來,同時與老師溝通


,雙方一起關注孩子,疏導孩子,為他消除困擾。


    而假使老師真的有不公平的行為,那爸媽不妨引導孩子,


把注意力移轉到別的方面,讓他知道自己其實也有很棒的地方,


像是某個同學和他感情很好,他有某方面良好的表現等等,


也就是讓孩子知道,自我的肯定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


並不需要因為老師不公平而否定自己。另外,最好也能告訴孩子


,老師不公平當然是不恰當的,


但人的心理本來就容易有自己的喜好,以致影響表現於外的喜愛


、冷漠或憎惡,對此並不需忿忿不平,也不要因此否定老師的全部。


    若能這樣疏導,孩子的心理應該可以愈來愈健全,


同時也能體諒別人的缺點與疏漏。    


                                                                                           幼稚園教師  黃珮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珍愛寶貝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