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 怎麼開始?
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份,無論是生活中真實發生的
或是書本裡虛構的,透過故事情節的發展與鋪陳就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
方式。他們會接收各種的訊息,理解應有的常識,學習到重要的知識,
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故事因此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個好的溝通媒介,在說故事的同時,
就很自然的教導孩子關於不同事物的認識與處理。在故事的聆聽中,
孩子藉由故事中的主角經驗會碰觸到自己類似的經驗與感受,使得在
閱讀的同時就得到一種同理,覺得自己原來不孤單。也會在擁有與故事
主角類似的經驗與心情中,能不抗拒的一起思考、學習不同的因應方式,
進而頓悟到原來可以這麼想,還可以這麼做!
為了達到這樣親子共讀的好處,讓父母參考做為進行親子閱讀時的輔助。
※說故事的時機:配合孩子的不同狀態而安排適當主題故:
繪本可以依照主題的分類來做適合與孩子閱讀的選擇,
例如要做情感教育的話,就挑選此類主題的故事;
協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就挑選與生命有關的繪本等,
透過事先的選擇與安排,孩子能更有焦點接受需要的訊息,
父母也能較有效的傳遞想要溝通的觀念。
在孩子情緒平穩時閱讀效果會比較好:孩子必須是在一個情緒平穩的狀況
,才能投入與進行有效的學習,所以親子共讀要營造的是溫暖輕鬆的親子
交流氣氛,而不是當作家庭作業來執行。
建議要避開孩子不能專注於聽你說故事的時間,例如他熱愛的卡通時段、
與鄰居朋友出去玩的時間、身體疲累或心情亢奮的時候等。
※儀式化的故事時間:親子共讀是一個建立依附情感的好方式,透過某些
儀式化的過程會增加聽故事的心情穩定性與控制感,讓孩子連結到與父母
的特定經驗,進一步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例如固定的時間(晚餐後、睡覺前)、固定的某個角落(某一張沙發、
孩子的床)、固定的開始(開場白、環境布置)
或結束方式(擁抱、一句好話)等等。
※巧妙連結生活事件與故事內容:聽故事的過程裡,透過潛意識,內在的
心理結構會被影響,所以故事就進入了孩子的世界。說完故事後,可以
順便運用故事情節作一些討論,也可以在適當時機類化轉換到生活中相似
的情境,例如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到親人死亡真是會讓孩子難受的事,你覺得呢?」
「你記得我們曾讀過的那本講害怕的小熊嗎?」
※說故事的方式:
*聲音:聲音的運用對於說故事是很重要的技巧,它能賦予故事生命與
豐富想像,所以要善用語音聲調變化傳遞故事的重點與增加生動性。
*肢體:在父母懷中或靠在父母身邊聽故事是孩子最溫暖的記憶,
讓身體靠近與接觸,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的溫暖與連結。
*速度:注意孩子的偏好速度,有的期待快速聽過,
有的喜歡慢慢聽你說來。邊講故事邊延伸討論常會令孩子失去耐心,
也無法讓孩子專心進入故事架構,不妨說完故事再全心做討論。
*創造力:最佳的說故事高手常是充滿創造力的人,而一個人在放鬆的
情況下才會變得有創造力,所以唸故事前要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準備好,
擅用文字與圖畫來產生許多好的溝通點子。
*輔助物:說故事信物、布偶陪伴、布袋戲偶串場、輕音樂為輔等等
輔助的材料與方法,都會讓故事更添生動。
文:高淑貞(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天下雜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