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是造成全世界兒童嚴重脫水性腹瀉最普遍的原因。在美國,5歲以下兒童每年約有 70,000 名因感染輪狀病毒住院、 500,000 名到基層醫療院所就診,以及約 100 名死亡。幾乎所有兒童在 5 歲前都會感染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嬰兒及幼童腹瀉最主要的原因,在全世界幾乎五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會感染輪狀病毒。因好發在冬季,因此又被稱為冬季腹瀉,在台灣多發生在11月到隔年3月之間。 輪狀病毒的感染主要經糞口傳染及飛沫經由呼吸道感染,其潛伏期約2~4天左右。 根據統計,每年全世界因輪狀病毒感染而引起腹瀉的病例約有一億兩千萬人,其中約有六十萬病例造成死亡。在美國每年約有五萬五千名嬰幼童,在歐洲每年約有八萬七千名嬰幼童因輪狀病毒感染而住院。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2~4天左右。在初期會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如輕微咳嗽、流鼻水。病患逐漸有發燒及嘔吐症狀並持續1~3天。 得到輪狀病毒之後該如何照顧? 輪狀病毒感染小腸黏膜的上皮細胞而形成保護免疫反應,不同血清型病毒會引起各自專一的免疫作用。但因病毒在體內存流得時間較短,而且僅侷限於小腸黏膜而不進入血液,抗體生成的時間僅維持數個月。 輪狀病毒的診斷除了靠病史(症狀:嘔吐、腹瀉、水狀便、發燒)、糞便的檢查(通常性狀屬稀水酸便,較少出現血便)亦可收集糞便的檢體,可利用酵素免疫法(?A)或聚合酵素連鎖反應(PCR)以檢測檢體中是否有病毒的存在。 輪狀病毒的預防除了加強洗手、環境衛生外,口服疫苗是最佳的預防途徑。目前全球有兩家國際藥廠從事臨床實驗成效良好。 什麼是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因在電子顯微鏡下其外觀像車輪,因此稱為「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有三層殼蛋白,其外殼部分的結構蛋白含VP4(P蛋白)和VP7(G蛋白)兩種蛋白和免疫生成有關,可分成12種P基因型和14種G血清型。引起人類感染的輪狀病毒包括G1、G2、G3、G4及G9,而台灣嬰幼兒常見的輪狀病毒腸胃炎,以G1及G9為主,兩者約佔百分之七十左右。
輪狀病毒是如何傳染的?
輪狀病毒進入人體後感染小腸黏膜造成絨毛細胞破壞,乳醣酵素分泌減少,使得乳醣分解困難進而引起嚴重腹瀉。
輪狀病毒疾病發生率高嗎?
在台灣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在亞洲的輪狀病毒監測報告指出,在兩千六百位急性腹瀉住院的五歲以下幼童:輪狀病毒感染的比例約百分之四十,佔所有腹瀉原因的第一位。
感染輪狀病毒有哪些症狀
由於輪狀病毒破壞小腸黏膜,病患通常會造成嚴重腹瀉。
嘔吐及腹瀉容易造成病患脫水、電解值不平衡、酸中毒甚至導致休克等情形發生。
如何預防輪狀病毒感染?
嚴重的脫水病患則需予點滴補充輸液,以改善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酸中毒及休克或抽筋等合併症發生。
輪狀病毒會重複感染嗎?
因此一個嬰幼兒如無良好的預防照護仍可能重複感染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會院內感染嗎?要如何診斷?
輪狀病毒有疫苗可以預防嗎?
默沙東藥廠採用基因重置方式,重置人和牛的輪壯病毒基因,以口服的方式給予於2、4、6個月大共口服三劑,五價人牛重組輪狀病毒疫苗。
葛蘭素史克藥廠採人類輪狀病毒減毒疫苗口服方式兩劑(相隔1~2個月)輪狀病毒疫苗。
如同其他任何疫苗,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能無法完全保護所有的疫苗接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