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樣吃最健康★作者:姜淑惠博士 ~ 6


(1).無形的毒素


我有一個病患是十六歲的小孩,他因爲腳痛,後來發現得了骨癌。
他的家庭非常富裕,週末總是出去烤肉、釣魚、烤蝦,大吃一餐。
然而孩子得了骨癌之後,全家愁雲慘霧。
孩子生病就等於全家生病,現下孩子的飲食改變後,全家就一起轉變。
因此,也都毅然地斷了肉食,開始進入清淨的素食。
很快速地,大約三個月左右,他能夠從床上爬起來,可以很自由地到學校上課。
腳不疼痛了,腫瘤也縮小了,他自由行動,父母非常地高興。
這就是透過反省過去,來改變身上的腫瘤。
  


(2).有形的毒素
  


我們攝取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的時候,在選擇之前,需要先了解"食物鏈"。
現下農藥、毒藥、殺蟲劑遍佈整個環境,而這些污染第一個影響到的就是植物,
所以植物是第一個受害者。
它受害了之後,穀類、菜蔬,又被牛、羊、豬、雞吃進去,
這些污染物就進入動物的身體,由於這些毒素大部分都是脂溶性的,
所以大量儲存在它們的脂肪組織或肝臟器官裡。
然而這些毒素會停留、分佈再濃縮,所以,動物性脂肪儲存愈多的地方,
就是污染物質愈高的地方,也就是含毒量愈高的地方。
人類是食物鏈最後的終結者,我們是最後來承接這些東西的。
但我們也可以有其他的選擇,端視我們選擇的是食物鏈中最後的動物,或是最早的植物。
要知道,經過食物鏈之後,累積的毒素已經是原來的數千、數萬倍,
如果在攝取時沒有明確、智慧的選擇,我們等於吃進了很多毒物。


大家不要擔憂︰"菜蔬有那么多農藥污染,我們怎么可以吃呢?"其實吃一口蔬菜,
遠比吃一塊肉所得到的毒輕得太多太多。
何況動物性的肉不僅是這些毒素而已,還有很多添加劑,
包括防腐劑、穩定劑、著色劑、添加物、生長劑。
尤其大部分的紅肉、豬肉、牛肉有很多激素,這都是促成生殖器官癌病變的重要原素。
另外家禽類、蛋類也充滿許多殘存的抗生素。


醫藥界裡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抗生素都是賣給家禽畜養戶。
飼養動物時,因爲怕它們彼此感染而用了很多抗生素,它就會殘存在蛋、奶、肉裡。
而我們再拿回去吃,無形中就吃下了很多,所以避得了明顯的過敏源,卻避不了這些隱含的。


有些病患告訴我他對某某抗生素過敏,我會避免開這些藥給他。
但是下次再來的時候,他又問我︰"醫生,我不能用抗生素,爲什么你還要用呢,
因爲我又過敏啦!"
我說︰"我沒有用啊!你是不是吃肉了啊?"
他說︰"對啊!"所以,要如何避免?其實,只需不要吃肉、魚、奶、蛋就對了!
此外飼養動物,爲了快點長大,都加了很多激素,以前都是採用放牧的方式,
現在則是有範圍的飼養。把野外放牧的肉和圈養的肉拿來做分析,
單單脂肪這一項,野放的在百分之四以下,圈養的卻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所以難怪土雞肉比較好吃,飼料雞肉顯得很軟,這就是脂肪太多的緣故,
證明飼養模式不同,肉質就有很大的差別。
野放的肉類脂肪是相對有益的,因爲不飽和脂肪比較高。
飼養的肉類則都是對我們有害的,因爲飽和性脂肪比較高,這裡面沒有所謂有益的脂肪。


美國有一項研究,將物件分成三組,一組是肉食者,一組是奶蛋素者,一組是蔬果素者。
這三大類針對體內殘存農藥的比例歸納分析,其結果爲15︰5.5︰1,
也就是吃純素的人,即使受到農藥的污染,也只是肉食者的十五分之一而已。
所以我常對一些比較有覺醒力的人說︰"在此二十世紀末,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刻,
如果還吃肉類,就是以毒物來毒害自己,並承接最後的毒素,這是很不明智的。
不談宗教這種高尚的理論,只就科學,醫學,疾病現實面來說,我們應該要有理性的抉擇。"
有些人聽說紅肉吃多了會得心臟病、高血壓、心肌梗塞,所以改吃白肉。
有的人雖然了解素食的重要,可以放棄牛肉、豬肉這些紅肉不吃,但是白肉不吃一點就覺得精力不夠,
而且他也不認爲白肉有什么害處,像魚肉、雞肉、蛋……等,從不理解吃這些到底有什么壞處?
我們拿魚來做例子︰魚是白肉的一種,魚肉的污染來自於大自然,屬於海洋污染。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垃圾場,含藏大部分汞或其他重金屬及有毒工業排放的化學物,
這些毒害會傷到腎臟與神經系統,雖然是白肉,卻帶有很多的毒。
    


★從營養的觀點
  
素食會不會導致蛋白質攝取不夠,不夠營養?
其實,植物性蛋白質並不亞於動物性蛋白質,它是高品性的蛋白質。
然而很多醫生、護士、營養師都還沒有這種概念,
他們還存著動物性蛋白質才是高等蛋白質的理念,那真是最大的錯誤!
想想看,就算動物性蛋白質是一流的蛋白質,但附在上面的脂肪是一流的嗎?
這些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每隻動物在被殺害時,因爲恐懼、嗔恨而分泌到肉裡的毒,我們肉眼看不到,
但導致許多治不好的病,所以想要健康,都應該從"斷肉食"開始。
同時,在攝取蛋白質時,要有個認識︰蛋白質如果超過每日熱量的百分之十五,會有害處。
首先,肝、腎的負擔會大量增加,肝會工作得很辛苦、很疲累,腎臟則必須處理過多的蛋白質,
努力地把它排出去。腎臟在長期蛋白質過量之後,組織會變大,大而無用就衰竭了。
每個器官都是如此,心臟擴大就衰竭;肝臟擴大就形成肝腫大,腫了之後就萎縮、硬化。
腎臟原本約9釐米,但是蛋白質過量使血流量增加、變大,它反而要很費力地工作,
所以會逐漸萎縮,這就是典型的腎臟病。因此,所有疾病的起因裡,食物是很重要的角色。
蛋白質在生化功能上,因爲有硫鍵及磷鍵的關系,屬於酸性食物,分解到最後會變成磷酸或硫酸。
這些酸到了腎臟後,因爲腎臟有調節酸堿的功能,所以需要鹼性的物質來中和。
而身體裡大量的堿是鈣,骨頭是身體的鈣銀行,因此會從骨頭拿取鈣來中和,
否則蛋白質太多、酸質很高會造成酸中毒。
此外,腎臟爲了維持酸鹼平衡,就必須處理這麼多蛋白質代謝之後的酸質,所以需要更多鈣來加以中和.


這就是爲什么蛋白質攝取愈多,我們的鈣質流失就愈高。
而這些流失的鈣質從腎臟流到小便中,所以蛋白質攝取太多的人會腰酸背痛,並且會覺得疲倦,
長期以後背部則會痛得很厲害,小便混濁,甚至泌尿系統的結石也會增加,
身體則會産生不應該有的鈣化情形,因爲鈣從骨頭大量流失的關系。
然而,堆積在關節,就變成退化性關節炎;
堆積在血管,血管會鈣化、硬化;
堆積在腦部的︰而堆積在晶狀體的,即成爲白內障;另外也會堆積在任何器官。
當一個人有白內障,眼睛昏花,就被說成是"老",而蛋白質吃得太多也會讓人早衰,早衰就是老化,
所以不要吃太多的蛋白質,否則會催促我們老化、體弱多病。
蛋白質也是骨質疏鬆症很大的元凶,
所以長壽者的秘訣就是"少吃肉、多運動。養身以動、養心以靜。
吃得少、又清淡。蛋白質、脂肪的攝取要減少"。
現代人不要擔心蛋白質攝取不夠,而要擔心的是菜蔬吃得不夠多。
動物性蛋白質的分子太龐雜,而且不屬於我們人體,是異類。
在分解過程中,如果我們的辨識功能不能發生作用,會被當做攻擊的物件,因此就會發病。
所以膠原病、風濕病、氣喘或過敏都是這些無法分解的蛋白質被當做引動者,
在濕度升高、空氣變化或特別因緣時被誘發出來。
有的孩子打減低過敏的針,十年的過敏仍不會好,
因此還是要減少牛奶、肉類及蛋類,多吃有生機的東西,"半數以上增加生食",
然後排泄會隨之增加,把累積十幾年的廢物排除出來,這種模式絕對會有起色。
腎臟病、尿毒病人常常被恐嚇︰"洗腎的人絕對不可以再吃素,吃素體力會愈來愈弱,
要吃動物性蛋白質,因爲它是高品質的蛋白質,具有完整的蛋白質結構。"這些話乍聽之下很對,
爲什么?因爲蛋白質有必需氨基酸八種,而肉類的內臟完整具足,所以吃這些東西就能很輕易地取得。
問題是,這些肉類除了含有必需氨基酸外,還附帶什麼?
任何一種肉類都沒有複合式碳水化合物,它的脂肪非常高,雖然可以補足我們高品性蛋白質,
但是卻阻塞了我們的血管,想一想哪種好?
所以很可悲的是,尿毒病患經過洗腎之後,不是死於尿毒症,多半死於心臟血管性疾病或感染症。
尿毒病患認爲,吃進去的蛋白質廢物透過洗腎就可以把它清洗出去,
而不知道血管的變化是持續性的。吃這么多白肉、紅肉、魚肉,
那些脂肪對血管組織的傷害是不回頭的,所以,他們的血管會塞住,腎臟也無法清洗。
因此腎臟病患最大的殘害來源就是這些高蛋白,雖然動物性蛋白質是完整蛋白質,
但絕不是高品性蛋白質。
素食者只要好好調配,絕對可以避免必需氨基酸不足的現象。
因爲植物所提供的氨基酸不是八種都有,但只要A+B搭配起來有八種就好了。
所以爲什么要拿肉類來解決一切呢?只要會調配就可以達到均衡。
還有,素食者絕對要生食,爲什麼?因爲生食提供了B12的補充。
素食者經常被非素食者駁斥的地方,就是︰"素食是不營養的,因爲維生素B12攝取不足,
造成貧血。"其實食物裡面也有維生素B12,如泡菜、味噌、回春水、生菜、
深海綠藻都能讓我們的血液再生,都含有豐富的B12,攝取之後問題就解決了。
      


★從生理結構的觀點
  
哺乳類動物有很多種,像人有三十二顆牙齒,但只有四顆尖銳的牙齒是食肉用的,
其他的都是用來切斷、碾磨,和虎豹犬貓的鈎形齒不同,甚至牙槽的形狀也不一樣。
我們的牙齒除了上下顎可以做垂直運動外,還可以做左右移動,
而且左右移動比垂直的機會還要多,因爲左右移動就是在碾磨食物。
肉是要靠垂直的切割,所以老虎等動物吃東西時都沒有左右碾磨的動作。
再看看我們腸子的長度,貓的長度與脊椎骨是三比一。我們和牛一樣,是七比一。
所以肉類在貓的肚子裡不會停留太久,只經過身體的三個長度就可以排出來,
因爲在體內蓄存太久會發酸、發臭和發毒。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的腸子是脊椎骨的七倍那么長,如果吃下的肉經過兩天、五天
甚至一個星期才能排出,試想回收的毒素到底有多少?
按照人體架構,加上動物在被殘害時所發出來的毒素,都告訴我們︰"肉食不是有利於我們的。"
    


★從生態保護的觀點
  
以統計學來說,生産一斤牛肉足夠讓12~16個人換取面包,
也就是養一斤牛肉需要12~16個人吃的谷物。如果換成東方人的白米,則可以養十多個人。
在能源危機、講求自助助他、救濟貧困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要素食。
因此養十多個人和養一個人,哪一個劃算?哪一個經濟?
另外,生産一磅因因因牛肉需要消耗五十平方尺的熱帶雨林,
而五十平方尺的雨林可以放出五百磅因因因的氧氣。
畜牧業廢水是水污染的主要來源。少養一頭豬,可以減少相當於四到六個人的廢污水排放量。
又根據調查,全球有十二多億頭牛,每年産生約一億公頓的甲烷(沼氣),
促成地球溫室效應。所以吃肉不但對身體沒有積極的利益,反而破壞大自然、傷害動物。
地球只有一個,能夠少吃一塊肉就是舉手之勞做環保。
現下的環保人士提倡環保,我要問他︰"你是不是素食者?"若是素食者才更能講這一句話。
口中說"我是環保人士",卻又拿大塊大塊的肉來吃,我覺得並不是真正的環保。
其實素食就是保護動物、愛護地球、不去破壞雨林、愛惜資源。
雖然我們沒有宣稱自己做的是環保工作,但這就是在實質上參與環保。
人類許多疾病均起因於體內酸度過高,追本溯源,
就是含酸性的肉類及乳製品攝取太多的緣故。
然而每人每天每餐少吃一塊肉,你我都可以辦得到。
如此不但爲自己健康著想,也爲環保盡力,何樂而不爲?
植物性蛋白質的品性絕對不輸動物性蛋白質,甚至超過數千、數萬倍。
飲食之外,我們應該還要考慮我們對環境所應負的責任和道義,
"少吃一塊肉,就是舉手之勞做環保",這是我一直強調的,
也希望大家一起重視它。


健康的建立從"飲食"開始,在飲食的基礎上我們不但需關懷自己,
還需關懷他人、關懷衆生、關懷地球。
正確的飲食是回歸到"四大金剛"的飲食觀,從四大金剛建立我們自然、自在、清淨的飲食觀。
從此你可以給人家一個資訊︰"吃天然素食的人非常健康,能受到別人的讚嘆,
吃天然素食的人最健康,沒有畏縮。"
    
  
★吃蛋的壞處
  
蛋除了營養之外,還有什么不爲人知的事實?
蛋黃與蛋白其實是有差異的,不過到底要不要吃蛋呢?
我小時候最愛吃蛋,那時不知道這就是埋下後來過敏病源的原因。
後來不再吃蛋後,鼻子與皮膚的過敏也自然消失了,不藥而愈。
蛋的酸質(尤其蛋黃的部分)非常高,蛋白提供了蛋白質,然而蛋的所有膽固醇都在蛋黃內
,所以膽固醇高的人最好不要吃蛋。
攝食蛋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到養雞場參觀,就知道,
業者必須在飼料裡添加種種防止雞瘟的抗生素與促進發育的激素。
這些東西都聚積在蛋裡,所以,我們吃的蛋外形很大,都是超大型的。
而這些雞種從出生到死亡,一生的工作就是準備生蛋,它們彼此生活在極爲狹隘的空間,
彼此啄來啄去,不平的情緒也點滴匯入"精華"的蛋中。
販賣者只看到蛋的營養,並沒有把負面的影響告知我們︰蛋裡面殘存多少農藥、激素、抗生素?
所以,消費者必須了解後面還隱藏很多很多對我們健康危害的事實。
此外,蛋的生處不淨,也是我們攝食時要加以考慮的。
食物的營養與否不是只決定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如果它們含量很多,但是質不好又有什麼用?
培養一個人尚且要重質不重量,我們對於所吃的東西何以只重量不重質?這豈不是顛倒?
所以評估營養、衡量食物就像看一個人、看整個世界一樣,
不要呆板的、刻板的、僵化的用一種人云亦云的模式!
    
 
★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 (1)
  
我有個侄兒,他兩歲的時候氣管很糟,幾乎快要得氣喘病,三天兩頭就被送往醫院。
醫生告訴我弟弟說︰"你兒子的氣管很弱,不要讓他太操勞!"回到家
他告訴我這句話,我說︰"他才兩歲操勞什麼?一定是你給他吃的東西讓他太操勞了!"
他不只氣管弱而已。有一回我們從美國回來,他的兒子僅在一兩個月就變成"一只小花貓",
這一塊、那一塊此起彼落的皮膚過敏,兩個多月都沒有痊愈。
因爲氣管炎、氣喘、皮膚炎的關系,小孩煩躁不安,夜裡沒辦法睡覺,也弄得全家不安寧。
這一下他就真的要問我的意見了。
我說︰"怎么樣?要不要給他斷奶?牛奶就是使他過分操勞的原因,你不要讓他太操勞,
就要改吃五穀飯、水果和蔬菜。"
飲食改變之後,過敏的現象很奇妙,從臉、上肢、膝蓋、腳,然後全部消失掉。
大概半個月的光景,沒有吃藥就全部好了,連帶腸胃的症狀也沒有了。
現下他四歲,活蹦亂跳,壯得像一頭小牛。他是一個天然食物的實踐者,雖然年紀那么小,
不過卻可以講一套"健康之道"的理念。爲什么?因爲他親身實踐過,有自己的體會。
  


(1).人奶與牛奶的比較
  


人奶含有兩種物質成分,是牛奶所缺乏的。
一是卵磷脂,屬於磷脂質。
一是牛膽質,屬於一種氨基酸。
這兩種物質參與了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人奶攸關嬰兒的智慧,豈是牛奶可以取代?
在礦物質方面,牛奶缺乏碘、鐵、磷、鎂,人奶則含量豐富。
人奶味道較甜,因爲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牛奶高。
牛奶的蛋白質,主要以酪蛋白爲主,人奶則以白蛋白爲主。
酪蛋白是一種大型、堅硬、致密、極難消化分解的乳凝塊。
它適合含有四個胃架構的牛,利用不斷反芻消化分解,方能完全消化吸收。
牛奶所含的酪蛋白及脂肪,在人的胃中,會與所有食物進行極不適當的組合。
它會形成凝乳,凝乳會形成一種把胃中殘存食物包圍起來的作用。
這種隔離現象,造成孤立狀態,會阻礙其他食物的消化,直到凝乳被分解爲止。


牛奶總蛋白質含量高,爲人奶的三倍。
人奶中有兩種氨基酸︰胱氨基酸及胰化氨基酸,它的含量爲衆奶之上,提供嬰兒極佳的營養成分。
牛奶中含的乳糖與酪蛋白均得仰萊特定酵素的分解。
乳糖經由乳糖  ,酪蛋白經由凝乳酵素分解成較單純的成分。
不過人類僅在嬰兒期(稚齒尚未長成以前)胃內才含有凝乳酵素。
三至四歲時,乳齒已成長完備,這兩種酵素就會從消化道中消失,終其一生不再分泌。
此時,應當停止使用乳類製品,開始喂食固體食物。否則,將埋下許多痛苦的病兆。
牛奶是發育中小牛的食物,小牛出生後飲用牛奶,促使骨骼及身體重量急速發育,
每個月增加一倍(出生後前三個月都是如此),但腦部發育少且慢。
相反的,人類嬰兒的發育,身體成熟緩慢,腦部卻以最快速成長,超越所有動物。
小嬰兒需要六個月的時間,體重才會增加出生時的一倍大。
小牛肢體骨骼快速成長,所以需要大量的蛋白質。
而嬰兒腦部的發育勝過肢干,需要卵磷脂及牛膽質等特別物質的輔助。
現下常見如十二歲的外表,卻僅有八歲智慧的內涵。
高大的軀干,是牛奶等高蛋白質所造成的,但相對地腦部發育,智力啓發卻大不如前!


從以上的分析顯示,新生兒至六個月間,最好以人奶哺乳,如此腦部發育及營養狀況才能健全。
六個月以上至幼齒長成期間,可以牛奶替代。
三歲以上,或幼齒長齊後,則應放棄牛奶的攝取,以天然穀物、豆類及蔬果等取代。
    
★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2)
  
(2).攝取牛奶與疾病的關係
  
牛奶與乳類製品,含有至少二十五種以上不同成分類型的蛋白質(異類蛋白質),
這是造成人類過敏回應的重大原因,甚至自體免疫疾病,也與它有關係。
牛奶及乳製品爲食物過敏的元凶。
過敏回應幾乎不曾見於喂食母奶的嬰幼兒。
如果母親是乳類製品的大量消耗者,過敏回應會透過奶水的喂食,造成嬰兒腹痛等疾病。
消化性潰瘍的人,假使攝取乳製品,常會惡化。因爲乳製品中含有高濃度蛋白質,
蛋白質的消化需要靠胃部分泌更多的胃酸(主要是鹽酸)及消化酵素,方能分解。
一般以爲胃潰瘍應該多喝牛奶,令胃壁形成一層膜抵抗發炎及幫助潰瘍愈合,這是錯誤的。
神經醫學上的多發性硬化症,它的發生率與孩提時代攝取過多的乳製品有關。吃人奶的人少見罹患此病。
成年人的糜爛潰瘍性大腸炎、兒童經常發作的急性扁桃腺炎、慢性鼻竇炎、淋巴腺發炎腫大、
慢性中耳炎等疾病,不論患者年齡多大,只要停止食用牛奶及相關的乳製品,
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就可以得到非常神奇的改善與效果。
許多疾病尤其是甲狀腺腫大的形成,及甲狀腺功能失調,它們除了碘代謝與激素原素以外,
都忽略了直接從牛奶中所攝取的酪蛋白。
  
(3).攝取牛奶無法阻止骨質疏鬆症
  
一般民衆,甚至許多營養專家、醫護人員、政府衛生教育人員誤以爲多喝牛奶攝取足量的鈣質,
可以杜絕骨骼疏鬆,強化骨骼。
在在宣導強調補充蛋白質,補充鈣質,多喝牛奶,多攝取乳類製品,
年輕人可以強化骨骼,老年人可以揮別骨骼疏軟。
但爲什么骨科門診及病房中,仍舊有許多不慎扭傷或滑倒,就造成骨折的病人呢?
美國研究飲食與疾病關聯方面威權之一的麥都果(Dr.A.John McDongall)醫師,
曾做過一項全世界各地區民眾攝取鈣質與骨質疏鬆症的大型研究計畫。
經過他多年的研究調查,提出幾個事實,以茲參考︰
乳類製品販售的基本理由在於鈣質的提供。


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民眾,他們的飲食中並沒有乳製品存在,也未面臨骨質疏鬆的侵害。
而人類鈣質的缺乏,導因於飲食攝取鈣質不足,也極爲有限。
反而攝取的蛋白質愈多,骨質中流失的鈣質也會愈多。
血液中鈣的濃度,不能代表骨骼鈣質流失的程度。
保持體內鈣質正性平衡,維持骨骼硬朗,根本政策是改變飲食內容,
減少每天攝取蛋白質的量,不是增加鈣質的攝取。
從世界各地采集的資料顯示,亞洲及非洲社會,在工業大事發展前,牛奶是非常罕見的食品,
當時他們都具有堅強的骨骼及堅固的牙齒,所謂富裕社會的衣冠文物病,極少發生在他們身上。
如非洲班圖(Bantu)婦女,她們的健康狀況就是很好的例證。
在她們的日用飲食裡,從來沒有牛奶。
她們鈣質的來源取自蔬菜,每日提供250~400毫克,鈣質的吸收量遠不及西方社會婦女的一半。
班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十個子女,每個孩子都是親自哺乳十個月。
即使鈣質的流出及攝取相對性低,骨質疏鬆症(多數骨頭表現薄又脆弱)的婦女,也幾乎不曾見到過。
相當有趣的是,班圖婦女移民或遷徙到其他西方國家,並且改變她們本有的飲食狀況,
以文明飲食(所謂高蛋白質,高糖分,高油脂,高鹽分,營養豐富飲食)爲主後,
骨質疏松症及牙齒的毛病,就變成稀鬆平常。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是一個很理想的指標。
代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社會中,骨骼鈣質存留的狀況,間接反映飲食營養文化。
在醫學界公共衛生學家,對全世界做廣泛研究後,
顯示骨質疏鬆症最常見的國家為美國、英國、瑞典、芬蘭,他們也正是乳製品消耗最多的國家.
相對的,骨質疏鬆症極少見於乳製品消耗最低的國家,如亞洲及非洲.


在美國受到骨質疏鬆症侵害者,大約有1500萬至2000萬人口,
美國民眾的乳製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
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一年的總平均消耗量約爲300磅因因因。
由此顯示飲食中鈣質足夠與否,並非骨質疏松症的誘因,
它真正的原因與蛋白質消耗量的多寡有直接的關聯性。


埃斯基摩人給我們很精彩的範例,說明蛋白質效應與骨質中鈣的存留,兩者間的關係。
愛斯基摩人因爲地理環境使然,他們的飲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質︰每天250~400克,
取自魚、海象、鯨魚等;鈣質攝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過2000毫克,取自魚骨頭及肉類,
他們的骨質疏松症發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二十歲不到,彎腰駝背的人比比皆是。


相對的,非洲班圖民眾,每天蛋白質僅47克,鈣質僅400毫克,未聞有骨質疏鬆症者。
由此再次說明牛奶及其他乳類製品(包括乳酪、奶油、霜淇淋、肉類等),
飲食中含有高量(高濃度)的蛋白質,是造成骨質中鈣質大量流失的元凶。


素食者倘若蛋白質攝取過量,也會造成骨質軟化,
只是對於骨骼,植物性蛋白質較動物性蛋白質,更有保護作用。
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類製品、肉類、蛋、魚類,除了蛋白質外,
還有其他會促成骨質疏松症的原素--就是酸性物質比例太高。
爲了保持血液酸堿平衡,維持弱鹼性,骨質必然要游離(所謂抽取)更多的鈣質,以達成此目標。


在此特別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蛋白質平均攝取量絕無缺乏之憂,
千萬不要擔憂自己或孩子沒有足夠的蛋白質,
而加倍補充大量的牛奶、優酪乳、乳酪及蛋。
因爲得自乳製品額外的蛋白質,勢必造成骨骼內鈣質及其他礦物質流失體外,成爲身體負性鈣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質攝取,會造成骨質沖刷外流,缺乏運動、停經、喝汽水可樂(碳酸、磷質含量太高)、
吃加工精製食品、過量的鹽及其他酸性食物等,都是骨質疏鬆症的致病因素。
長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頭酸軟無力、牙齒鬆動、齒齦退縮、容易扭傷、閃腰、骨折,
就是代表骨質中鈣質及其他礦物質的流失,此刻應當重新檢討我們的飲食,
減少蛋白質、魚肉類、乳類製品攝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重建對牛奶攝取的正確認識(3)
  
(4).人類應當儘早放棄乳製品
  
巴斯德消毒法的害處--牛奶一無可取
牛奶的加熱方法是"巴斯德加熱法"或"巴斯德消毒法",
它被加熱到華氏145度(相當於攝氏62度)30分鐘;
攝氏72度15分鐘,就完成了消毒殺菌。然而還有很多的細菌還沒有被消滅。
加熱後的牛奶或乳酪等,改變了酵素性質。酵素及蛋白質、脂肪的架構成分,
加熱後會形成不穩定物質。而且牛奶加熱後,會破壞活性酵素系統,
例如胱氨基酸、胰化氨基酸、乳糖  等。其他維生素與礦物質,也大多數摧毀殆盡。
再者,加熱後蛋白質會凝固(凝乳),形成堅硬的酪蛋白,連有益腸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壞。
最後,牛奶變成非常難以消化,容易引起過敏,對人類有害無益。
而這個消毒法也不能完全排除毛髮、灰塵、花粉、霉菌、昆蟲、肥料等環境的污染。
經過發酵的乳製品,如乳酪、酸乳酪、酸乳等,是偏酸性食物,理應避免。
如果真要攝取,可使用少量生的,無添加鹽的乳製品。
  
毒性物質殘存的考量--毒物入體難除
  
現代畜牧限於空間管理經濟效益,採取限地集中管理。爲了避免密集式畜養造成傳染病意外,
所以於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及殺虫劑。而爲了促進肉質肥美,乳汁增産,所以添加生長促進劑及荷爾蒙。
這些化學品、添加劑,會流入牛奶中。殘存的毒性物質,也會隨著人類攝食而進入人體。
這些羊群、牛群沒有放牧的,都擠在很小的房間內。一邊吃飼料,一邊排便,
牛糞在地上被踩來踩去,如果旁邊有一個牧童正在擠牛奶,一不小心踩的東西掉進去,
被污染了,我們看得到嗎?
  


均質化乳製品的傷害--心臟病變增加
  
均質化(Homogenization)是乳製工業中的製作過程之一。
它會破壞黃嘌呤氧化酵素(Xanthin Oxidase),影響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
誘發脂肪物質沈澱,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進一步造成瘢痕、粥狀化,
最後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
這是美國人罹患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芬蘭乳製品也採用均質化處理,所以心臟病發生率極高。
極少用均質化製乳的法蘭西,民眾心臟病比率較美國明顯降低。


合成維生素D的添加--無形危害難測
  


維生素D(Irraddiated Ergosteol)是經由放射性處理過的維生素添加劑,
多年來一直被使用於添加入商業用乳製品、其他食品,及常見合成性多種維他命丸中。
爲什么要添加維生素D?
因爲過去畜牧業以野外放牧方式爲主,牛羊一在戶外吃草,天然的維生素D及胡蘿蔔素,
可以透過陽光照射在體內自然合成,再從擠出的新鮮乳汁中製作成奶油
(尤其是日照豐富的夏季,製成的奶油爲一種天然的鮮明黃色成分)。
隨著野外放牧時間減少,所製成的奶油,在品質及唯生素D含量上,皆隨著顔色退去而減少,
最後製乳業者只得添加黃色色素,及放射性維生素D,以補充不足。
1930年,發現懷孕時攝取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胎盤有鈣化現象出現。
維生素D的危險性,逐漸爲人所了解。
數年前,在英國因爲不正常鈣質代謝,導致新生兒死亡,
發現與過量添加放射性維生素D有關。
因此英國已禁止乳類製品添加放射性維生素D成分。
近年來乳製業者,又以合成性維生素D3,取代放射性維生素D2爲添加物。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利害尚不可知。
總之我們要覺醒,正確的健康飲食,第一步先要斷除二十世紀的三大毒害--肉、蛋、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珍愛寶貝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